滁州市紧扣民生需求构建基层法治观察网络打造全面依法治市质效测量“温度计”

发布日期:2024-04-26 08:34 来源:滁州市司法局 阅读: 字体【  

2023年以来,滁州市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研究出台《关于建立基层法治观察点和基层法治观察员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紧扣民生需求,强化“功能、人员、渠道、成果”全覆盖,“点”“员”结合构建覆盖城乡、惠及群众的基层法治观察网,实现基层法治观察与全面依法治市良性互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满意度。

一是科学布局基层法治建设观察点,强化网络功能构建。结合地区法治建设实际,围绕法治滁州建设“一规划两方案”贯彻落实情况、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领域,依托现有的组织机构特别是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全方位、零距离”观察、收集区域内法治建设的第一手数据材料,为领导机关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坚持分类分行业设立观察点,重点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城市治理、化解矛盾纠纷、建设法治乡村等,确保能反映各行各业的法治呼声。坚持贴近基层一线、贴近市场主体、贴近人民群众设立基层法治观察点,明确每个基层法治观察点的功能定位和观察重点,不断提升基层法治观察的专业性。比如,天长市聚焦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征地拆迁、民间借贷、老人赡养等问题,依托“好大姐调解室”“老支书调解室”等群众认可的人民调解品牌设立观察点,汇总相关案例,针对性提出法治观察建议,助力基层法治建设。凤阳县东陵村将法治观察点与“小陵通”志愿法律服务队相结合,聚焦法律服务、环境整治、困难家庭帮扶等问题,延伸拓展观察点服务功能。2023年,东陵村报送法治观察建议书10份,其中包括群众委托7份。目前,滁州全市已确定基层法治观察点266个,涵盖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教育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和各类市场主体等,既可以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一线观察全面依法治市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状况,又能立足人民群众实际感受发现“法治滁州”建设过程中的工作短板、薄弱环节,逐步形成基层法治观察提建议、县(市、区)法治工作机构分办处理、市直相关部门协调推进的法治工作长效运行机制。

二是“点”“员”结合选聘基层法治观察员,整合优势资源。结合基层法治观察点的功能定位,在观察员的选聘上,做到“点”“员”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按照观察的重点方向,选择熟悉相关领域、热心法治建设的人士担任观察员,注重扩大覆盖面、突出代表性。密切基层法治观察点和基层法治观察员之间的联系,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在观察点辐射范围内选聘基层法治观察员。比如,定远县依托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按照“一点两员”配比原则,选择熟悉相关领域、热心法治建设的人士担任法治观察员。全椒县坚持以“点”的功能定位,确定“员”的选聘标准。观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为主的点,以周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服务人员为主体组建观察员队伍;观察青少年法治保护的点,以法治副校长、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组建法治观察员队伍。目前,滁州全市已选聘法治观察员724名,包括“两代表一委员”、法律服务工作者、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新闻记者、新兴行业从业人员和普通群众等。他们积极发挥自身特长,主动倾听人民群众法治呼声,主动征求人民群众的法治建议,“零距离”开展法治观察,主动引导周围群众全方位感知城市法治状况和法治温度,推动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法治问题得到重视、摆上日程、逐步解决。

三是常态化地开展基层法治观察,畅通工作联动渠道。将中央、省市委关于法治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基层法治观察重点,把法治观察和法治督察相结合,使法治观察点和法治观察员成为法治督察的前哨站、侦察岗,法治观察员通过调研走访、听取意见、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常态化收集整理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全过程各环节工作中存在的类型性问题,直观反映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为推动高水平的市域治理提供合理化建议和可操作性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定期听取基层法治观察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各县(市、区)党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牵头建立分级分类的基层法治观察建议处理机制。比如,凤阳县创新“五心”法治观察工作法(“热心”收集问题、“细心”启动观察、“耐心”形成建议、“用心”上报建议、“党心”落地监督),实现了法治观察从“建议提出”到“分析研判”再到“落地监督”的全流程闭环机制。天长市创新建立基层法治观察“流转单”制度,规范“需求发现、服务引导、信息预警、化解配合”工作流程,促进法治观察工作有效开展。截至2024年一季度,滁州全市共收集法治观察建议书182份,办理率超过90%。特别是以“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为新切入点,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效开展全方位的法治观察,及时发现相关环节、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帮助项目实施单位精准纠偏,实现工作同频共振,切实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2023年,全市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92件,各基层法治观察点提交相关基层法治观察建议22件,内容涵盖基层依法治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和各类社情民意等,意见采纳率超过80%。

四是加强基层法治观察成果运用,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持续强化对基层法治观察建议书进行分析研判,按照不同类型,采取对应措施,统筹推进法治观察建议落地落实。聚焦建议书反映出的基层法治建设堵点、痛点和难点,加强制度设计,系统谋划,制定整体解决方案。市委依法治市办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乡镇(街道)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乡镇(街道)法治建设4个方面20项重点任务,规范基层法治建设运行机制。创新出台《关于推进乡镇(街道)、园区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从制度、程序、队伍等方面构建“全链条”的基层合审机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率达100%。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委平安办、市司法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建设滁州特色“一站式”解纷体系。聚焦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方面集中反映出的问题,加强改革创新,以点带面取得突破。强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创新推行行政执法“法制员、宣传员、指导员”“三员”做法,在全省率先出台行政执法监督办法,被评为2023年度安徽省行政执法十件大事。加强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创新建设覆盖全市的“1+9+N”法治文化阵地,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普法品牌。探索开展法律服务市场稽查。建立稽查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专项稽查55次,稽查法律服务机构331家,稽查问题线索21件,立案处罚2件。全面推开村居(社区)公证员试点,实现全市村居(社区)公证工作全覆盖。2023年,全市公证办案总量35158件,同比增长32.3%,年办件数居全省第二。滁州市法治化营商环境测评连续6个季度满分,保持全省第一。